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新闻中心
文化走出去须依托文化贸易实现文化消费
更新时间:2015-12-01 12:56:00  |  点击次数:3746次  |  作者:admin

  随着2013年9月中国政府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加之“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实施,西部地区文化企业的区域性、国际性交流与融合也不断深入。近日,在“重点文化设施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2015年国家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单位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特色文化产业项目类)培训期间,甘肃华源文化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魏琦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一带一路”建设期间,以华源为代表的西部文化企业,正逐步将工作的重心放在文化输出和文化贸易方面,身先士卒,探索文化交流贸易新方式,积极推动中国特色“丝路”文化走出去。
  据魏琦介绍,2004年华源文化产业集团获得第一批“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一直以来,集团都积极致力于文产项目投资、博物馆建设、影视动漫、艺术培训、酒店旅游、工艺美术等众多领域的创新开拓与项目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充分依托西部历史文化资源与优势,积极探索产业发展新模式,不断挖掘创新文化产品与服务,目前已经成为西北文化产业发展的领航者。
  结合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定位,魏琦坦言,一个文化企业要实现持久快速的发展,不仅要准确把握企业生存之道,科学判断企业发展方向,实时了解政策,同时还要充分依靠市场创新动力,如此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策红利,关键是要形成企业的“市场自觉”,结合自身优势,借势发力,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结合企业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市场定位,魏琦坦言,一个文化企业要实现持久快速的发展,不仅要准确把握企业生存之道,科学判断企业发展方向,实时了解政策,同时还要充分依靠市场创新动力,如此协同作战才能实现既定战略目标。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企业的发展不能单纯依靠政策红利,关键是要形成企业的“市场自觉”,结合自身优势,借势发力,顺势而为,才有可能将企业做大、做强。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全面的“入侵”,传统文化企业转型发展也成必然趋势。魏琦谈到,作为西部文化企业,华源文化产业集团也在积极进行创客基地筹建、海外市场扩张与贸易交流。华源希望通过对传统业务资源的产业化、规模化、国际化的战略整合这样的“二次创业”方式,切实实现企业的转型升级再造。
  2012年,华源文化产业集团开始进入海外市场的稳步扩张阶段,先后成立华源国际(美国)投资有限公司等四家海外分公司,投资布局地产、移民留学、基金管理、商务旅游、公关咨询等业务类型。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在全国范围的不断推进,去年年底和今年年初,“华源·兰州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华源·纽约东方创客企业孵化器”相继正式落地,“华源·南京非遗产业孵化基地”也在积极筹建之中。魏琦告诉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之所以筹建“华源·南京非遗产业孵化基地”,其意在帮助一部分非遗项目解决市场窄、资金难等问题,通过帮助他们实现金融资本对接,进而复活更多的传统非遗业态;在海外筹建纽约东方创客企业孵化器,一方面是为更多的海内外华人同胞,包括海外小微企业提供一个创新创业的发展平台,同时也为今后海外市场的扩张提供资源与项目对接的集合平台。
  魏琦谈到,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后,华源文化产业集团一直在思考如何将厚重的敦煌文化、丝路文化融入“一带一路”之中。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关注度持续升温,华源文化产业集团海外分公司抓住机遇,明确市场定位,顺势而为,在今年4月份,联合COCA艺术纽约、美国龙峰文化基金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主办为期一个月的2015首届“东方·西方+”年度丝绸之路艺术节。期间,邀请自中国、美国、韩国、土耳其、尼泊尔等多国艺术家共同进行敦煌文化的海外推广,并成为首个由中国文化企业主导的丝路文化艺术主题海外推广的成功尝试。“敦煌文化,不仅仅是甘肃的敦煌,中国的敦煌,也是世界的敦煌。但作为甘肃人,如果不去主动推广自己的文化,可能有点说不过去”魏琦笑着谈到。
  文化走出去的真正路径在于消费文化,而文化消费则很大程度要依托文化贸易的方式来实现,“但当前我国文化贸易逆差严重,在国际市场中,日韩大概占据了13 %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则仅仅占据6%,这说明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无所不在,而中国的文化对西方的影响却是微乎其微”魏琦感慨道。文化贸易逆差作为文化全球化所传达的现代性与地方文化所固守的民族性之间交互作用的产物,它更是跨文化交际的张力所在。 
  在魏琦看来,尽管近年来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力度不断加大,但这种公益性质的对外文化交流,本身并不是文化贸易,“从实践上看,这种走出去的方式并没有真正‘走进去’,也没有走进欧美的主流社会。现在我们则要增强文化贸易的实效性,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
  据了解,在前不久文化部部长雒树刚关于“十三五”规划的一次讲话中,就明确提出文化走出去,重要的是要将文化“卖”到国外去,要让对方消费中国文化。但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政府更多的是停留在文化的宣传推介上,且效果并不理想。“这一方面使艺术家变成了‘行商’,他们也不会拿出有艺术水准的作品,另一方面因为没有落地的平台,即便是有中意的商家,也难以找到恰当的销售渠道。一般而言,参加会展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展会后续也应该建立配套的销售渠道,这样才能建立真正的贸易渠道”魏琦这样谈到。
  当然,除了国家层面的对外文化交流之外,也有一些地方政府有思想,有作为,但是口号多,做实少,观念新,落实难;从市场上来看,很多文化企业的尝试圈比较小,难以走进国际的主流;此外,从信息传播渠道上来讲,尽管已经到了互联网时代,但因为安全等诸多问题,关于海外文化博览与交易平台大都处于屏蔽状态,企业方也就难以及时接触到海外的信息与资源。魏琦认为,“任何一种文化,都是在碰撞、交流中得以创新和壮大发展的,增强传统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只有一条路:就是走出去,不断和其他文化进行交流。而要真正实现文化走出国门,其实应该主要通过利益的手段即商业运作来实现。这就迫切需要在国外有一个将会展经济与落地平台相结合起来的贸易平台。在对外文化贸易这个节点上,通过这样一个对外文化落地平台的建设,整合国内大量资源,不断通过展览与文化的向外辐射,沟通交流与贸易渠道,做好线上线下展销协调工作,打造成熟的体验店,如此才能真正的把文化产业推出去,把疲于奔命的行商做成能够坐地经营的坐商。
  “文化走出去意味着要把产品卖出去,把服务推出去”,魏琦接着谈到,目前,华源文化产业集团计划在2016年建设一个综合性的对外文化贸易的落地平台,并与人才孵化结合起来,从而形成一个集人才流、产品流、信息流于一体的创新型商业生态。并表示希望通过这样一个商业平台,综合融入多元机构,将国外的文化贸易落地平台与国内的资源整合平台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对外文化贸易战略。“明年我们公司将通盘考虑丝绸之路文化资源的整合和推广,将与其他省市、部门共同合作,继续举办以“回望敦煌”为主题的丝绸之路系列国际文化交流与推广活动,借助多技术、多题材、多元化的呈现方式,立体展示丝绸之路的文化魅力。与此同时,我们还将分别参加纽约艺博会、圣地亚哥艺博会、迈哈密艺博会等,其中将涉及到唐卡、壁画临摹、苏绣、漆画、剪纸、传统银饰等多种文化艺术作品的展览与销售”。并表示,区别于传统的政府对外推广行为,除了展览,主题交流还将针对不同的产品市场定位,实行包括销售、拍卖等文化交易形式,真正让文化走进异国收藏与平民生活。
  据中国经济网文化产业频道记者了解,目前中国文化企业在国外搭建产业平台的市场行为几乎还是一个空白。“平台建设仅仅依靠国家并不可行,毕竟国家不是在卖产品,这背后还需要有强大的技术做支撑,需要有一定资源积累的企业搭建平台,更需要国家在背后给予相应的政策、资源等支持”,魏琦强调,展览只是手段,最重要是要产生效益,要让艺术家与手工艺者获益。华源文化产业集团希望通过搭建这样的平台,获得更多国外的市场信息,充分了解国外市场消费需求,从而根据中国元素进行创意设计,最终作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将会展经济与拍卖销售、创意衍生等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产业项目的落地。
  魏琦最后再次强调,希望在建立并扩张海外交流渠道、打造海外中国文化交流平台的同时,整合更多跨产业、跨地区的文化企业进行合作,开放交流,抱团发展,不断增强中国文化企业走出去的影响力。并表示,这期间也在不断学习并汲取西方创新发展模式与经验,继续尝试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链接:http://wap.ce.cn/culture/201511/30/t20151130_7199457.html?from=groupmessage&isappinstalled=0

 

集团概况